第四版:副刊总第141期 >2023-11-30编印

我的延安情
刊发日期:2023-11-30 阅读次数: 作者:医学院 高丽萍  语音阅读:

 延安对于儿时的我是多么的神圣而遥不可及。宏伟的宝塔山,壮观的壶口瀑布,以及伟大领袖毛泽东开辟的革命根据地革命精神,令我多么的向往,这片神圣的土地在我的心中深深的播下了种子。

我的父母亲都是党员,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常在我耳边哼唱着革命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绣荷包、南泥湾等,而且在父亲身边总是念叨“什么时候去延安革命根据地看看”。

终于,在一个暑假,我带着父母亲实现了夙愿,有幸踏上了延安这片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

第一天,鱼肚展露的时候,我们已经踏上了去南泥湾的路上,道路崎岖蜿蜒, 两边的垂柳婀娜多姿,简直就是一副美丽的画卷。

进到南泥湾,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简陋但意义深远的文物、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炮火纷飞、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让我们再次感受了延安时期那段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在这里,八路军第359 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更是令人动容。他们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让一个个胸怀天下的人超越自我做出无数件惊天壮举。

父母亲在南泥湾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尤其是母亲一路把“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风光……”哼个不停,虽是酷暑,却急切的要赶往下一站“杨家岭”。

杨家岭革命旧址 位于延安城西北3 公里处。半山腰的一排窑洞,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同志的旧居。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在这些窄小、简陋的窑洞里,工作之余像农民一样耕种一块小小的菜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决策于千里之外,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终于驶向成功的彼岸。

窑洞的斜对面,是中央大礼堂,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大就是在这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里召开的。父母亲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路回忆着历史,在伟大领袖的居住地前鞠躬缅怀。

枣园 走进林木茂盛的枣园,只见一棵棵挺拔的枣树晃动着翠绿的叶子,在风中飘曳。1943 年10 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往此处,给这座昔日的地主庄园涂上了一片庄严的红色。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人住过的旧居里, 大都摆放着一辆纺车。看到这些纺车,老一辈革命家当年身体力行参加军民大生产运动的场景仿佛呈现我们眼前。

巍峨宝塔山 宝塔山的巍峨,早已在我的心里扎根,它的神圣及伟大的革命精神, 也是圣地延安光辉历史的标志。

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回望历史,激情满怀。幸福的生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更要倍加珍惜。我们党之所以能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因为血管里流淌着依靠人民、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血液。延安之行使我接受了红色精神的洗礼,更加坚定了我为党的事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终身的决心。

学习延安精神,以空杯心态重组心理结构,以纯洁的学习延安精神,这样才能在学习中领会什么是大公无私,什么是权为民所用,什么是利为民所谋,什么是不和老百姓争利益。否则,满脑子私利、一肚子算计,心胸太多杂念占据了思想,就无法有充足的空间汲取延安精神营养。所以,学习延安精神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入脑入心,在灵魂深处学。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党员,我认为学习延安精神要结合自己本职工作抓好落实:主要是要给学生多一些期盼,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耐心,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师的工作面对的不是有着统一模式的“机器”,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热血青年。每个学生的心里都藏着一个梦想,只要我们赋予他们一双自立自强、奋斗不息的延安精神的翅膀,他们一定会高高地翱翔在蓝天白云之上,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