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副刊总第137期 >2023-05-31编印

话说凉州
刊发日期:2023-05-31 阅读次数: 作者:机电信息学院 张静  语音阅读:

之于那片大地与天空之初悠远而神奇的召唤,我的文字都不能越过古凉州的。虽然在整个丝路行程中,它仅仅算是我歇脚的驿站之一,可我还是在归来的日子里,时不时的,以梦中相见的方式和它默默亲近,悄悄说话。

凉州城,这座河西走廊上的重要门户,有着“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地理优势,曾经是汉武帝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烟扑地桑柘稠”、“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富饶繁华与柔软温情。西汉扬雄在凉州箴中描述过的“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则将这座古城推上历史的滚滚烽烟……

我初识凉州,是从唐朝开始,一面书写着冷寂和苍茫。据说唐朝开元仅29 年,战争在这里演绎了24 次,在长达百年的日子里,卫青、霍去病、李广的战马驰骋而过,其古道边塞之上,总是弥散着羌笛的哀怨,胡笳的悲伤,多少尸骨未寒啊!我依然清楚记得,某个秋日,那个叫高适的老人走在凉州的古巷里,宽大的衣袖在风中荡荡而来。他两鬓染霜,满脸褶皱,应该是被风和沙搓揉的吧?

他出了南门,去了灵云池。只是,灵云池“檐外长尽天,樽前独鸟来”的诗情画意并没能扫去这位忍辱负重三十年只被封了个县尉眉间所有的抑郁和愤懑,他愤然辞官后,投奔凉州节度使。禁不住“胡天一望,云物苍然,雨潇潇而牧马声断,风袅袅而边歌几处,又足悲矣”

这一叹,竟叹出了一幅天高阔远,秋色空寂的边塞画卷,成为绝唱的凉州。

还有那个我喜欢的诗人岑参,他的《河西暮春忆秦中》直到现在我几乎还能倒背如流。记得初读时,总在纳闷,都是凉州三月半的暮春时分了,河西走廊的春天虽然有些迟迟,但也开始呈现出一片“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好景致了,他怎么还未脱去一身的臃肿寒衣呢?通过语文老师细心的讲解,我明白了,他如高适一样,也是仕途不遇,流落这里,是古老的凉州接纳了他。后来,爱上读书和写作,渐渐懂得,这边塞之地还是诸多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疗伤和抚慰心灵之地。他们在这里,疗眼伤,有苍茫的戈壁,有烽火狼烟;疗仕伤,有淳朴的乡野民风,有重义气的凉州仕子;疗心伤,有诗书半卷,琵琶声声;疗情伤,更有酒楼茶肆、歌姬舞姬,以及醉人的葡萄美酒。凉州的阡陌田畴,小巷深街和风霜冷月夜,都有他们的身影和情思。那一刻,站在凉州的街头,我有一种恍惚,恍惚我的对面,走来诗人岑参,瘦削的脸颊被烧酒烫成一抹赤红,他的肩头,长剑垂落,一缕鲜红的樱子在风中飘摇;他的口袋里,露出半卷竹简,飘来竹子的馨香....... 还有王维、王翰等,一个个唐朝诗人,他们的命运与高适、岑参都有相同之处,热衷功名,却仕途窘涩,又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只有借“凉州”这盏“酒杯”,来浇灌自己心中忧国忧民的块垒。毋庸置疑,是“凉州”这盏“酒杯”盛放了他们的忧郁和伤痕,也接纳了他们粗狂与豪放,更成就了那些悲怆的诗句和千古绝唱。

另一面,却是凉州的富丽和喧哗。有历史记载,五胡十六国时,中原一片混乱,但凉州的经济和文化却相对稳定,至隋唐,河西走廊已进入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和发展的历史时期,凉州成为河西最殷实和繁华的都会,丝绸之路的重镇。其中《新五代史》记载: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二十三骤,凉州最大,土沃繁而人富乐。这个时代,应该在唐太宗到唐玄宗之间,朝廷在这里采取了足兵、足食、屯田、屯牧等措施,使凉州从汉代延续下来的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兴旺,至武则天长安年间,屯田丰收,凉州都督府屯积的粮草可供守边军队数十年,祁连山下水草丰茂,当地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可谓壮大昌盛。

富足起来的古凉州,开始呈现文化的繁荣。这个在西天边祁连山下的边塞小城,从魏晋到隋唐,一直是诗的城,歌的城,舞的城,汉瓦小院,蛐蛐小巷里,飘出的西凉美女与歌姬莫愁们的浅吟低唱,从未停歇过,那些曾经源远流长的凉州乐、凉州曲、凉州词,凉州酒,就这样在我心中扎下根来。此时,我在凉州街头,打开所有的感官和触觉,去追逐“弯弯月出照城头,城头月初照凉州”的苍凉悠远,追逐“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风月无边,也追逐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的铁蹄硝烟...... 那种孤寂深沉的美,婉转撩人的美,悲壮雄放的美,相互交融和碰撞,令我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