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副刊总第137期 >2023-05-31编印

汲取榜样力量 书写青春答卷
——重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刊发日期:2023-05-31 阅读次数: 作者:医学院护理12206 班 刘付垚  语音阅读:

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一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从榜样的力量中寻找青春的答案。

1969 年初,15 岁的习近平离开北京,来到了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受跳蚤叮咬,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 年的秋天,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土地上当了整整7 年的农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能够从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毋庸置疑,这对于青年人来说意义深远,他是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青年人立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那么,广大青年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呢?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给出了答案。

一是要坚定信念,勤学善思。来自一起在梁家河插队的戴明讲述:“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可以说,他的执政理念,他的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在插队这段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阅读了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各方面书籍。只要有一点儿空闲时间,他坐下来就看书。有时候一直看到深夜才睡。即便在知青时期,生活环境恶劣,每天吃不饱穿不暖,白天还要上山劳动,晚上就只能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看书的条件下,他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书本、放弃过读书。哪怕只能硬挤出一点儿时间,他仍然坚持读书,坚持学习。

二是要知行合一,脚踏实地。来自梁家河村民武晖讲述:“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近平做了这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事虽小,不为不成,每一项事业无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无论是当知青时,还是在当大队书记时,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他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在这七年里,习近平总书记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三是要扎根基层,矢志为民。来自插队知青陶海粟讲述:“为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来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什么被灌输的教导,而是早在陕北7 年里,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时艰中,就油然而生的诸如血液中的信念。群众利益无小事,正是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构成了国家的大事。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的阐述。其实,早在做知青那会儿,为群众做实事已经是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信念,包括之后的从政道路上,他一直视自己为黄土地的儿子,以百姓之心为心,一心为民办实事。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

因此,让我们一起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足迹,从中汲取到榜样的力量,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