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副刊总第140期 >2023-10-31编印

敬黄土 敬热血
刊发日期:2023-10-31 阅读次数: 作者:凤翔师范学院 仝彤  语音阅读:

21年暑假,爸爸陪我去延安,我陪爸爸回延安。我来目睹这座城市的今天,体验爸爸少年时延大求学的岁月,并试图为《平凡的世界》带给我的震撼寻一个平息下来的出口。

从宝鸡乘火车出发,平原从眼前过尽,越来越多与视线齐平或略高的土坡出现在眼前。延安到了。窑洞造型的火车站入眼鲜明,过目难忘。这座成长于乱世、崭新于岁月的城市第一次穿过作家的文章、长辈的回忆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受延河、山坡的限制,老城的道路并不宽阔,沿河而行,我们乘车向新区驶去。和我一样满眼好奇的游客、飘扬的国旗、红色的灯牌、各式小吃特产的店面……新与旧、传承与革新、骨子里的遵循与皮囊外的流行纷纷毫不违和地汇聚在大街小巷。如今,可以一眼辨识出坐标的城市并不多,延安是屈指可数的一个。

以前,延安在我心里的印记是窑洞、沟壑、腰鼓、宝塔山、革命。

如今,延安告诉了我更多关于她的故事。太多符号可以代表她,又再多符号都无法完整表述她。

延安是“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果决求变的延安。平山造地的大工程实现了老区人民的安居梦、幸福梦,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都以最快的速度构建。宽阔的道路、风格鲜明的建筑群组成了与老区形式迥异的城市面貌,这里更为年轻多变,蕴藏一座城市初生、长成的更多可能。山下是延安走过的路,山上是延安在走的路,走出战乱年代的她仍然热血、仍然年轻、仍然从容于时代。先辈们曾由这座城市出发,星火燎原带出了一整个时代的新生,后辈们未忘遗志,反哺这座城市,用时代前行的车轮带动这座城市开创了新的可能。延安,是祖国精神的高地,她敢为,她坚韧,她无所畏惧,今日亦然。新区视野开阔,山丹丹花开得正艳,城市上空云气霸烈,这是另一种延安,这也是延安。夏日的夜晚,崭新的马路上散步的行人被凉风吹走热气,伴着虫鸣借着路灯,三三两两的人家支着桌子喝茶。物质不丰富的年代,夏夜令人舒适的场面就是一家人躺在凉席上摇着蒲扇吃着西瓜,而如今新区人民正在夏夜过着更为悠闲的新式纳凉生活。

延安是汲取知识,因精神而忘记物质的延安。1978年10月,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的爸爸终于有了一件不那么破旧的外套,带着延安大学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背着够吃好几天的干粮从宝鸡凤翔的老家出发,搭拖拉机到虢镇,从虢镇坐火车到咸阳,从咸阳坐火车到铜川,再由铜川乘汽车前往延安。熬过两天的口渴,熬过转乘候车的漫长等待,熬过第一次出远门的恐慌,用爸爸的形容:终于看到了光秃秃的一座又一座黄土。此前从未走出关中的17岁少年是怀揣怎样的心情站在了延安这片土地?爸爸没有感慨交通的不便、地理环境的恶劣、每月吃着七成粗粮的艰苦,留在他记忆里的是闲暇时和同学们坐在杨家岭看书,每学期的劳动周去学校农场热火朝天地种豆子,一位同学能一整个学期泡在专业之外的书籍中却又能轻松通过每次专业考试……如今被改造一新成为宾馆的那排窑洞,是爸爸当年和同学们住过的宿舍。宿舍6名成员,有年过三十的老三届,有高一即考入大学的聪慧后辈,他们无一不珍惜这努力而来的读书机会。国家百废待兴,时代燃人热血。当时的延安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贫瘠,但延安再苦没有苦学生,爸爸和他的同学们每月拿着十五块五元的师范生补助得以安心学习,追寻各自的人生目标,最终走上了各个岗位,将在延安汲取的养分用三十年、四十年乃至更久的辛勤工作回报给社会。

延安是欣赏平凡,认真生活的延安。爸爸陪我走上延大校园的文汇山拜谒路遥墓地,低矮的墓冢、简单的半身雕像,只有墓冢背后印刻的“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最为醒目。我明白,他的伟大在文字里,不在这里。墓前枯萎的一束束鲜花,是很多人来过的痕迹。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生命为读者创造精神,给太多人带去了勇气和光亮。读过他作品的人,无一不被他朴素的叙事打动。路遥生于黄土,长于黄土,延安这片土地滋养了他的灵魂,他笔下的人物总有他曾经生活过的影子。穷苦与动荡给了他最初的生活教育,他务过农教过书,外在环境和内在喷薄的表达欲促使他动笔写作,延大求学的经历让他涉猎了大量中外名著。这之后的十年,路遥将亲身经历与耳闻目睹诉诸笔端,近乎狂热地燃烧自己,送给了感动后世的《平凡的世界》。它所传递的世界从来平凡、人生可以辉煌的理念鼓励了无数年轻人。作家的创作境界与人生境界相互交织,读者看到的是书中的世界也是它根植的现实土壤的样态。赤诚而质朴地关注普通人、关注普通生活,从中发现美好、梦想和希望,这是延安的一种表达。

延安,这座由丘陵、沟壑覆盖的城市上古时已有人们生活的痕迹。3万年来,已不知有多少故事发生在这里。黄土之下,汩汩热血,光而不耀、静水流深,她为时代提供舞台,给造访者以照拂,永永远远滋养着世人。